笨港進香
南瑤宮香火由楊謙自笨港天后宮攜來,基於飲水思源,遠在清朝嘉慶年間,信徒即約每4年1次前往笨港天后宮進香,同時探望楊謙後代,雖然笨港天后宮後來被洪水沖毀,但南瑤宮仍沿襲南下進香慣例,包括北港朝天宮、新港奉天宮會香等。
笨港進香活動在日治時期即有10萬人徒步往返的記錄:昭和 10 年(民國 24 年,1935年)南瑤宮重建竣工,舉辦大規模進香活動,當時報刊《臺灣日日新報》即以「彰化赴北港參拜媽祖」為標題,內文提及「中臺灣名剎彰化南瑤宮媽祖廟正殿新建工程已告竣工,決定於18日往北港媽祖廟參拜,當日10餘萬信徒奉神輿行列市內遊行後出發…。」
肇始於西元1814年的笨港進香活動,延續迄今已跨越兩個世紀,對於媽祖信仰文化的傳承弘揚,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,不僅是臺灣史上第一個進香團,更曾是臺灣史上規模最大的進香活動。
笨港進香曾在民國70至90年代,改為乘坐車輛的3天2夜方式,直到民國103年才又恢復徒步7天6夜舊制,4年來活動規模逐年擴大,使得傳襲2世紀的質樸進香儀典完整重現;漫漫古香路回溯了移民的墾拓路徑,亦提升其信仰圈內的信仰大眾對於自身文化價值的意識。
深具原生性的繁複祭祀儀典,是媽祖信仰在地發展的珍貴文化資產;逐漸擴大的活動規模,也是民間信仰隨著社會變遷而演化的重要實例。在所有媽祖進香遶境活動中,南瑤宮笨港進香擁有歷史最久、最具文化內涵的祭祀儀典,也在人與人的匯集交流中,展現了最真摯樸實的鄉土風情。
南瑤宮笨港進香堪稱台灣進香文化的濫觴,延續至今逾200年,是一個多元歷史、社會、文化融合的縮影,更是台灣先民文化的探求視鏡;沒有過多的商業渲染,只有文化的深層保存,足為中台灣最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之一。
彰化媽祖信仰圈是一個範圍涵蓋極廣的區域性地緣組織,因結合廣大地區的族群互動而刻畫了歷史人文脈絡。臺灣移民社會的推進仍持續、價值觀念尚待涵養,笨港進香隨著歷史軌跡演繹傳承,足為媽祖信仰民俗活動具體而顯著的典範。